3D sensor怎麼挑?看這三個面向就上手
非接觸式Sensor的種類相當多,包括白光干涉、共軛焦、結構光、線雷射、ToF 等等。這些技術各有其適合的應用場景,例如:白光干涉精度極高,但速度較慢,較適用於需要奈米或次奈米級精度的off-line檢測或review;在處理透明材質時,共軛焦則會是更合適的選擇…等等。在此,我們先不深入探討各類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差異,而聚焦在「如何從規格面選出合適的3D Sensor」,並透過實例做說明。
假設我們已經選定了要使用的3D sensor種類,但每個種類都有很多機型,以LINX代理的LMI Technologies 3D sensor為例,光是線雷射系列就有超過30種型號。在面對這麼多規格時,該怎麼選擇最合適的機種呢?
通常我們會建議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:
■ FOV(視野範圍)
■ 瑕疵或特徵的尺寸
■ 檢測公差
以下將分別針對這幾個面向詳細說明。
FOV(視野範圍)
多數客戶直覺會希望用一顆 Sensor 就能 1 snap 或 1 scan 完整拍攝整個待測物。以LMI的線雷射為例,最大FOV可達2000mm,但如果認為FOV越大越好,反而不一定能選到最合適的機型喔!這是因為,在相機解析度固定的情況下,FOV越大代表X方向解析度會越差。
例如,處理寬度100mm的工件時,Gocator 2630與2640雖然都能涵蓋這個範圍,但選擇2630可以取得更佳的X解析度與Z重複精度。
★原理解說
線雷射投影出的雷射光呈傘狀。愈靠近相機,FOV會較窄,但X解析度較佳;愈遠離相機,FOV 會較寬,但X解析度則下降。
以實際型號舉例,Gocator 2630的FOV範圍為71–135mm,當FOV為71mm 時,X解析度為18μm;若為135mm,則X解析度降至33μm。
瑕疵或特徵的尺寸大小
這部分可區分為「瑕疵檢測」與「幾何量測」兩種情境:
■ 瑕疵檢測
通常建議X解析度應為瑕疵尺寸的1/5,也就是至少用5個pixel來判斷,才能穩定檢出。例如若需偵測直徑大於100μm的凸點,我們建議選擇X解析度小於20μm的機種較為理想。
■ 量測應用
建議X解析度為特徵尺寸的1/10,理想狀況下要有10個pixel 較能穩定取得尺寸資訊。例如量測直徑 100μm的IC Bump高度時,建議X解析度控制在約10μm。
雖然X解析度並不會直接影響高度的Z量測,但pixel數越多,資料越充足,能夠有助提升量測的穩定性與重複性。
公差
在實際應用中,客戶常會提供產品尺寸與公差。根據Gage R&R的標準,如果GRR值低於公差的10%,即認為系統可接受。因此,我們會建議選擇Z解析度小於公差1/10的機種。
舉例來說,如果散熱片厚度為5mm,圖面公差為±0.1mm(總共 0.2mm),我們會建議機型的Z軸解析度應小於0.02mm。
但在實務上,多數非接觸式Sensor不會直接標示Z解析度,而是標示Z重複精度(σ)。此時可參考2σ或3σ的值(依照客戶規範),來對照是否低於公差的1/10。
★補充說明
在使用重複精度評估時要特別注意:
■ 有些數值是「理想條件下」(如固定位置、標準樣品、理想表面)測得。
■ 實際應用在粗糙表面或不同材質時,可能表現會下降。
■ 各家廠商測試與數據計算方式也有所不同。
所以最保險的判斷方式是:盡可能進行Demo,實際測量待測物。
綜合以上三個面向來評估,相信能夠幫助您有效縮小選擇範圍,挑出合適的3D Sensor。
不過,在實務上仍然可能遇到解析度夠、FOV不足的情況。這個時候會建議「以解析度為優先」,若FOV不足,可透過多次掃描或拍攝多張來補足範圍。如果因掃描次數增加導致無法達成客戶 Tact time要求,也可以考慮使用多支Sensor拼接 FOV,來縮短檢測時間並達成生產節拍。
如果您有任何3D量測需求,或是對上面的內容有任何疑問,歡迎隨時聯繫我們,由專業的3D團隊為您詳細評估。